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Mazda的全球數位設計流程
是什麼樣的力量可以驅使一家以摩托車與貨車起家的車廠,擺脫最近全球化的車市蕭條,甚至蓬勃發展積極迎向未來的挑戰,下面是三個Mazda所提出的解答。
1.開放的投資態度
第一個答案是,Mazda是最早以開放外人投資的日本車廠。
日本Mazda株式會社總裁費爾斯 (Mark Fields)說: 「福特與Mazda兩家合作的關係,可以追溯30年雙方零件買賣往來。」1979年福特取得25%的Mazda股權,1996年福特再提高持股比率到33.4%;這種車廠合併模式,早於日產、三菱在近一年來才找到合資夥伴。
費爾斯並不是第一位由福特派駐Mazda,之前已有兩位福特總部派來的。費爾斯點出Mazda擁有其他「剛」結婚的日本車廠優勢,他說: 「車廠合併最容易忽略了如何降低管理和後勤支援成本,初期只能期望節省零件與製造成本。」現在的Mazda廣島總部,可以隨時看到「老外」。Mazda總裁、管理財務、產品開發到銷售主管,清一色是外國人。再看看Mazda中堅的主管,接觸到日本人至少都是英文流利,彼此上下溝通不難。
把場景搬到同樣是設在海濱的防府工廠,距離廣島170公里處,是一處以外銷世界為主的汽車工廠。來自台灣媒體一位資深記者觀看過後,評估防府工廠自動化程度至少80%以上,不輸歐美大廠。
2.高自動化的生產程序
在防府工廠,找到了第二個答案,Mazda有自己一套的自動化生產流程。 年產能40萬輛的防府工廠,去年只製造29.5萬輛,其中七成出口,三成內銷。這可能是受到日本不景氣影響,Mazda去年較前年產量下降了3.8%。
根據日本汽車製造協會 (JAMA)表示,日本11家汽車製造廠商1999年的國內產量,下跌至989萬5,476輛。是日本20年以來,汽車產量首度沒有超過1,000萬輛。費爾斯也擔心日本經濟復甦問題,儘管日本3月失業率高達4.9%,零售額連續36個月萎縮,顯示消費不足,汽車市場內需黯淡。Mazda自動化生產體系協助穩定品質,提高顧客滿意度。防府工廠員工3,500人,去年製造29.5萬輛,平均約每人每年84輛,較台灣車廠生產效率高 (1998年中華汽車平均每人生產力35.4輛,排行三菱全世界車廠第二位)。
儘管日本車市不景氣,內需萎縮,Mazda外銷車一直成長中。尤其是台灣市場雖囿於日本進口車配額,台灣Mazda第一季已經消化50%以上配額,有志難伸。外銷替Mazda找出路,也是自動化彈性生產的表現。
踏進防府工廠,自動衝壓機較過去提高70%效率,車身也是由270個機械人銲接,工廠主管告訴我們「解決工人不願從事危險、骯髒和辛苦的3K工作問題,銲點均勻而保證品質。」,Mazda的Premacy和MPV車系正在混合生產中,全部銲接點達到3,000多處。
日本車廠以車體組裝線自動化來表示,防府第二工廠自動化程度達到21%,但從前面的車身幾乎百分之百銲接,無人搬運系統,以及塗裝工廠採用獨特360度旋轉的Hi-Reflex塗裝技術,自動化程度令人咋舌。
3.高科技的研發流程
回到廣島總部的數位設計中心 (MDI),看到另一個高科技的秘密設施。Mazda把運用資訊技術 (如立體3D設計、數位模型等)在總部建立一處「虛擬工廠」,與全世界的零件供應廠連線。「我們相信透過MDI的運作,已將新車開發時間由過去的27個月降到目前的18個月,未來兩年的目標是到14個月。」Mazda研發業務管理本部最高主管山本紘說,「MDI從1995年2月啟用以來,完成兩個二階段,已經訓練5,000多人次熟悉各項技術,將進入第三階段整合到模擬測試等高難度技術。」
過去,車廠新車開發耗時耗力,Mazda不僅將科技導入設計、開發、模擬測試等前半段,例如共用零件的設計研發,MDI估計節省了三成研發費用以及人力。這是Mazda為何能在同業脫穎而出的第三個答案。
Mazda拍了一部三分鐘的品牌形象錄影帶,故事中一再出現Zoom-Zoom的字眼, 代表學步的小孩子對汽車喃喃自語意思。如果用「Mazda」公司名字來解釋它挑戰未來的意義,其中的z代表Zoom-Zoom的車子,而上述國際化的合併(Merge)、自動化(Automation)、及數位化(Digital)等三個面向,正是背後努力走過軌跡。若是硬要找到其他的答案,在費爾斯這位今年才39歲、日本汽車業最年輕總裁的笑容上,找到另一個A,那就是欣賞(appreciation)。費爾斯告訴我們,Mazda的造車理念是讓消費者坐進駕駛座裡,充滿感情,喜歡Mazda。換言之,以創新產品及最好售後服務,提供車主一個有價值產品。一輛令人欣賞的車子。
夢想因限制而自由-My friend唐峰正(這是我為你翻譯的文章)
「Clean-這個作品的靈感,來自於有一次手受傷時無法擰動一條毛巾」,設計學生陳建志如是說。從這裡出發,陳建志開始著手思考一些設計來服務那些手部受到限制的人們,最後所產生的就是一條兩端有著裂口的毛巾"Clean",利用這個設計他把手掌穿過毛巾的兩端並且使用手腕的力量來擰動毛巾。就是這個簡單的設計特徵替陳建志贏得了2007年的通用設計大獎。同時,使得一個日常生活中的物件能服務大部分族群的使用者,也替通用設計的概念作了完美的註解:設計產品與場所時,必須考量能為盡可能多的族群服務,無論是在年齡或是生理能力上。
「通用設計」這個詞是在1980年代由美國建築師Ronald Mace所提出的,這個概念很快的就被日本與許多的歐洲國家所接受,由其是在產品設計與建築設計的領域。在台灣,通用設計仍然是個相對起來新的概念,但是已經慢慢的開始發展。在過去的八年內,受到官方與非官方組織的支持,通用設計這個概念已經逐漸在台灣的設計產業與教育界中生根。
「通用設計」的原始概念是由"無障礙設計"與"可及式設計"的領域中產生出來的,意指空間或是產品的設計都必須考量身障者的可及性。但是,通用設計把這個概念推廣到更深層的地方,也就是設計必須考量所有潛在的使用者族群,包括受限的與不受限的使用者。同時必須也考量一個人一生中所會經歷到的不同階段時的行動能力改變,像是:懷孕、受傷、與虛弱時。
台灣創意中心(TDC), 一個創建於2003年,為六年國家建設(挑戰2008計畫)的重點發展部分,
執行長張光民說:"設計師在設計日常生活用品時,常會作出一些關於最終使用者的假設,而這些假設往往就限制了這些物品的使用性。例如,常有剪刀被設計的只能被右手使用,而且是一隻大且強而有力的右手","這樣的剪刀對於慣用左手的人,小朋友,或者是受傷與關節炎的患者來說都是不方便的設計。與其設計出各式各樣不同的剪刀來提供不同的人使用,倒不如設計出一把通用設計的剪刀來符合所有族群使用者的需求",張光民說:"符合通用設計原則的剪刀也許會有個軟材質的大尺度的把手,這樣一來就算是只用手掌或是只用手指頭就都能操作剪刀",張繼續談到"這樣的剪刀必須要同時適合慣用左右手,年幼與年長,擁有不同施力程度、不同靈敏度的使用者"
"通用設計就是不應該將身障者與建全者的需求分開來考量",唐峰正認為通用設計是一種無障礙設計的積極的表現手法。唐峰正身為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FUSE)的董事長,同時也是通用設計比賽的創辦人,他與他的非營利事業組織(NPO)致力於推動台灣通用設計的發展。"無障礙設計的宗旨在於藉由輔助性的設施來降低現有設計的阻礙",唐峰正 這位知名的人權鬥士如是說,"但是通用設計把這些考量都納進設計程序中來考量,並且提供出對所有人都友善的設計"
待續~
2008年8月19日 星期二
Google AdWords廣告的12個技巧
轉錄:http://www.590103.idv.tw/blog/archives/178
英文原文︰Top 12 Tips To Writing Effective Google AdWords Select Ads
這篇文章要向大家展示在Google AdWords關鍵字排名廣告中建立成功的廣告內容的一些技巧。我已經用這些方法對Google的按點擊付費廣告服務測試了有一段時間了,結果非常成功。這12個技巧可以幫助你在Google關鍵字排名廣告中建立一個較高的點擊率,並以更低的價格排在前面。─ 正如你所期待的﹗
1. 鎖定正確的目標群體
透過選擇某種語言和某個國家或地區來鎖定你的潛在客戶群體。例如,你可以設定只讓你的廣告出現在某個特定國家的潛在客戶,比如現在有許多講法語的國家,但如果你的目標客戶只在加拿大,則你可以把除加拿大以外的其他講法語的國家過濾掉。換言之,法國的查詢者是無法『點擊』你的廣告的,因為它不會出現。從而避免了由於這部分點擊帶給你的額外的和不必要的支出了。
2. 精確廣告中的關鍵字
用括號『[…]』把你的關鍵字(詞)括起來。例如︰
[Google]
[Google AdWords]
這樣一來,只有當查詢者輸入的關鍵字與你用括號括起來的關鍵字精確匹配時,你的廣告才會呈現在使用者面前。換言之,倘若搜尋的關鍵字中包含了其它的詞,那麼搜尋結果中不會出現你的廣告。從而有效地排除了對你的業務不相關的訪客,最大程度地減少了你的廣告支出。
3. 同時對多個廣告進行測試
一般需要同時對2個或者更多廣告進行測試。這種測試方法在印刷行業中叫做A/B分離測試。透過比較找出能夠獲得較高點擊率的那個廣告,然後用它來取代原有的廣告內容。重複此過程,以獲得一個點擊率最高的廣告內容。
4. 追蹤每個廣告的投資回報(ROI)
雖然Google會追蹤其上每個關鍵字廣告的點擊率,但它不會去追蹤到底有多少點擊率實際轉換成了你的投資回報(ROI)。你可以對每個廣告使用一個特殊的追蹤連結來追蹤該廣告的轉換投資比例。例如︰你可以給每個廣告加上一個成員追蹤系統連結(affiliate tracking system link)。這樣做可以檢查你投資的錢沒有沒有莫名奇妙消失,從而確保每個廣告都會為你帶來投資回報。
5. 廣告中應包含目標關鍵字
在你的廣告標題和內容中應包含具體的目標關鍵字。Google會把廣告中與查詢匹配的關鍵字加粗進行突出。大家都知道,當一個查詢者瀏覽查詢結果時,他其實是在找輸入的關鍵字。這時以粗體突出的查詢關鍵字自然能夠吸引查詢者的注意力。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包含關鍵字的廣告往往會比那些不包含關鍵字的廣告效果要好的多。
6. 強調產品和服務的好處
在你的廣告中應提供一到幾個你產品或服務能夠為客戶帶來的主要益處。例如︰賺更多錢,保持青春,減肥,身體更健康,生活的更快樂,等等諸如此類的好處。
7. 廣告中應包含能夠抓住注意力的單字
在廣告的標題中,應提供有能夠抓住查詢者注意力的詞。例如『免費的』,『新的』等等。不過同時要確保沒有違背Google的關鍵字編輯指導規則。例如︰如果使用了『免費』,那麼在你廣告直接連結的頁面必須有相對應的免費的產品或服務;如果使用了『新的』,那麼你推出的產品或服務不能超過半年。而且如果透過你的客戶或第三方的檢驗發現你不能有相關的保證,那麼在你的廣告中就不能包含相關的或主觀的句子,例如︰『最好的』,『最廉價的』,『頂級的』, 『第一』等等。
8. 使用能夠激發客戶情感和購買慾望的措辭
在廣告中應使用給人印像深刻和號召行動的措辭,以達到激發客戶情感(煽情一些)和購買慾望的目的。例如像『免費的』,『便宜的』,『特別提供』, 『限時提供』,『高招』,『訣竅』,『增強的』,『免費送貨』等等這些詞都屬於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像的措辭。而像『現在買──便宜一半』,『免費測試版─ 現在就下載』,『今天最後一天』等等則屬於號召行動的措辭。在你的廣告中應清清楚楚地表示你的產品或服務到底好在什麼地方,或者有哪些與眾不同之處。同時要確保這些描述你產品或服務的句子是準確而恰當的。Google會把與你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名不符實的那些句子從你廣告中剔除出去。
9. 產品行銷應具有獨特的賣點主張(USP)
Rosser Reeves提出了產品的核心概念,也稱核心賣點(即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簡稱USP,即獨特的賣點主張/銷售主張)。USP是產品核心價值的外在表現,也是傳遞給消費者的最重要的產品訊息。 Rosser Reeves主張,在製作廣告時,最重要的是發現其USP,即(1)必須包含特定的商品效益;(2)須是獨特的、唯一的、新穎的,且與銷售相關的。當同類產品在質量上打了個平手時,勝負的關鍵就集中在消費者對於商標乃至企業本身的印像了。因而找出產品的USP無論對產品傳播、品牌樹立還是銷售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拉動效應。
10. 將廣告連到相關的網頁(Landing Page)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登入網頁。登入網頁的設定是為了讓網路消費者能夠更快速,更順暢地接觸到訊息。對登入網頁最簡單的定義就是『點廣告之後客戶被帶入的網頁』,即客戶光臨的第一個網頁頁面。
11.把太普通的單字從你的廣告中剔除出去
例如a, in, on, it, of, etc等等,這些單字都是沒有必要的。只要不是絕對需要的詞,你都可以把它們從你的廣告中請出去,以此保證廣告中每個單字都具有相當的份量。
12. 阻止尋求免費服務或產品的人來點你的廣告
你可以在廣告的最後加上產品或服務的價格,透過此模式可以避免那些從網路上尋求免費服務或產品的人點擊你的廣告,從而增加不必要的廣告開銷。這樣做不但能夠提升你的潛在客戶的總體轉換比例,同時還降低了平均客戶取得成本。這樣做可能會對你的廣告點擊率有一定的影響,不過大家對這一點大可不必擔心。因為你的目標畢竟不是網路上的每一位訪客,而是針對你的潛在的真正客戶。而往往那些從網路上尋找免費資源的人永遠也不能成為你的真正客戶。結論︰請記住廣告就是永無止盡的一系列測試。要經常追蹤你的廣告,要堅持不斷地測試不同關鍵字和廣告內容。透過對不同版本內容的比較來改進和提升你的潛在客戶的轉換比例,進而降低你的客戶取得成本。
結論
選擇Google關鍵字排名廣告系統來進行你的廣告確實是可行的。雖然在Google上做廣告所帶來的訪客可能會沒有Overture的多,可是 Google的按點擊付費其費用相應也要低一些。只要掌握了Google中的廣告藝術,你就可以用相對較低的價格更勝那些在Overture上出價比你高的競爭者了。
作者簡介︰Michael Wong是位資深的搜尋引擎優化專家,他創作了很多有關搜尋引擎方面的書籍。同時Mike也是《Mike的行銷策略》一書的編輯者,可以說他是網路市場行銷策略的領導者。
The first Workshop Digital Factory 2008 was held in Zilina, Slovak Republic
The event is meeting of people from business sphere, R&D centres and universities for purpose of discussion about present trends and presentation of your work results in the sphere of Digital factory. From the beginning of product design, production system design and control as far as implementation of solution into real system.
Workshop topics:
- Digital factory,
- Virtual design, product simulation and testing,
- Reverse engineering, rapid prototyping and rapid tooling,
- Biomechanics and bioengineering,
- 3D laser scanning,
- Digitalization – resource of dimensional information about scanned object,
- Production and assembly system simulation,
- Process planning / lay – out, time analyses, technological preparation of production, product evaluation, cost analyses and etc.
- Processes detailing and validation / production and maintenance, welding, assembly processes, cell and plant lay outs, production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operators and etc./
- Resources simulation / simulation of material flow, overtyping of robotic cells, NC machining, virtual reality scripts, ergonomics analyses and etc. /
- Automation and controlling / control logic, PLC programming, robots and etc. /,
- 3D product and production system design,
- Robot simulation,
- Implementation of production process chang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with support of Digital factory,
- Intelligent products and intelligent production systems.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數位工廠(Digital Factory)的發展
數位工廠是什麼(What's digital factory)?
數位工廠的定義有很多,其中之一如下:是先期(Proactive)的產生出生產計畫(Production plan)的方法,目標是預先以數位化方式篩選各項規劃方案的效果。數位工廠的技術可以整合各種數位模型(CAD)和方法(CAM/CAE),以完成產品開發、設計最佳化、生產製造最佳化的大部分工作。有了數位工廠的技術,廠商就能在蓋廠或完成生產系統以前,就在電腦上設想未來生產運轉的真實面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採用電腦輔助軟體進行所有廠房、產品組件、機械工具、治夾具、輸送系統甚至是作業人員的幾何設計,還需要有系統模擬的隨機概念以及生產流程3D視覺化軟體技術的配合。
對數位工廠技術感興趣的廠商,主要都是生產構造複雜的產品,像是:汽車業、航太產業、電子業、建廠和工業工程業。
數位工廠技術在汽車業的應用已經蔚為主流。這種模擬概念目前在汽車業已經脫離實驗階段,而成為產業升級的重要技術。
數位工廠技術的主要目標有下列幾點:
- 加速生產規劃的流程
- 降低成本
- 提升規劃品質
- 降低產品和流程的複雜程度
- 加強建廠業者和供應商之間的溝通管道
目前收集在各國擁有數位工廠服務的機構如下:
先構技研(Prefactory Technology & Research Corporation)
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IPA
Heinz Nixdorf Institute
Unity AG
OLHO Technik
Simens AG
哈根堡軟體技術中心
林茲機電中心
PROFACTOR 生產研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