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夢想因限制而自由-My friend唐峰正(這是我為你翻譯的文章)

設計出的體貼-通用設計原則的動能正在台灣延燒

「Clean-這個作品的靈感,來自於有一次手受傷時無法擰動一條毛巾」,設計學生陳建志如是說。從這裡出發,陳建志開始著手思考一些設計來服務那些手部受到限制的人們,最後所產生的就是一條兩端有著裂口的毛巾"Clean",利用這個設計他把手掌穿過毛巾的兩端並且使用手腕的力量來擰動毛巾。就是這個簡單的設計特徵替陳建志贏得了2007年的通用設計大獎。同時,使得一個日常生活中的物件能服務大部分族群的使用者,也替通用設計的概念作了完美的註解:設計產品與場所時,必須考量能為盡可能多的族群服務,無論是在年齡或是生理能力上。

「通用設計」這個詞是在1980年代由美國建築師Ronald Mace所提出的,這個概念很快的就被日本與許多的歐洲國家所接受,由其是在產品設計與建築設計的領域。在台灣,通用設計仍然是個相對起來新的概念,但是已經慢慢的開始發展。在過去的八年內,受到官方與非官方組織的支持,通用設計這個概念已經逐漸在台灣的設計產業與教育界中生根。

「通用設計」的原始概念是由"無障礙設計"與"可及式設計"的領域中產生出來的,意指空間或是產品的設計都必須考量身障者的可及性。但是,通用設計把這個概念推廣到更深層的地方,也就是設計必須考量所有潛在的使用者族群,包括受限的與不受限的使用者。同時必須也考量一個人一生中所會經歷到的不同階段時的行動能力改變,像是:懷孕、受傷、與虛弱時。

台灣創意中心(TDC), 一個創建於2003年,為六年國家建設(挑戰2008計畫)的重點發展部分,
執行長張光民說:"設計師在設計日常生活用品時,常會作出一些關於最終使用者的假設,而這些假設往往就限制了這些物品的使用性。例如,常有剪刀被設計的只能被右手使用,而且是一隻大且強而有力的右手","這樣的剪刀對於慣用左手的人,小朋友,或者是受傷與關節炎的患者來說都是不方便的設計。與其設計出各式各樣不同的剪刀來提供不同的人使用,倒不如設計出一把通用設計的剪刀來符合所有族群使用者的需求",張光民說:"符合通用設計原則的剪刀也許會有個軟材質的大尺度的把手,這樣一來就算是只用手掌或是只用手指頭就都能操作剪刀",張繼續談到"這樣的剪刀必須要同時適合慣用左右手,年幼與年長,擁有不同施力程度、不同靈敏度的使用者"

"通用設計就是不應該將身障者與建全者的需求分開來考量",唐峰正認為通用設計是一種無障礙設計的積極的表現手法。唐峰正身為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FUSE)的董事長,同時也是通用設計比賽的創辦人,他與他的非營利事業組織(NPO)致力於推動台灣通用設計的發展。"無障礙設計的宗旨在於藉由輔助性的設施來降低現有設計的阻礙",唐峰正 這位知名的人權鬥士如是說,"但是通用設計把這些考量都納進設計程序中來考量,並且提供出對所有人都友善的設計"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