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Google 10的100次方計畫 - 自動傳記(Auto-biography)

作者 igoo

類別
社群團體

一個句子
    數位時代裡,我用鍵盤寫日記、我用相簿寫日記、我用Blog寫日記、我Youtube寫日記、我用E-mail寫日記、我用網路行事曆寫日記、我用地圖寫日記…,但是沒有一個單獨的方式能夠完整拼湊出”我是誰”。自動傳記(Auto-Biography)也許能稍微靠近這個目標一點。

深入描述    
    數位時代的今天,個人的網路使用者在數位環境中大量的留下各種形式的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數字的、文字的、影像的、影音的、3D的…等等。隨著個人電腦與網際網路一同成長的世代,逐漸發現有一部分的自己是被以數位化的型態記錄下來,不論是主動或是被動,不論於公於私,不可避免的存在於網路空間與電腦空間中。可以想像的是,在未來的世代中數位化自己的成分,只會越來越大。
    因此,我們如何在這個關鍵的數位類比轉折點,善用網際網路與進步的數位化技術建立一個”自傳”平台,協助個人整理分散的、不同型態的、不同時期在網路上所累積的數位資料,建立一部個人的編年史,一部唱作俱佳語音文字數據兼具的編年史,以協助個人正確的詮釋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建立一個網路平台來”自動地拼湊出一部個人傳記(Auto-Biography)”
    這項平台技術除了可以幫助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為忙碌的現代人見證你的人生,也協助你的家人認識自己,甚至在你百年之後,他的價值又會以回憶錄的型態重新浮現。沒有機會認識你的祖父母、你的曾祖父母,以後你的孫子、曾孫子將有機會藉由”自動傳記(Auto-Biography)”來認識你。
    甚至可以將每一部自傳以人際網絡關係圖的方式串連在一起,而成為家族傳記。若加入若干統計方法與史學角度,甚至可以演變為地區史、國家史、甚至是某個世代代表性的資料紀錄。

解決問題
1.幫助你認識你沒有機會認識到的人(死去的人)
2.幫助個人重新認識與定位自己
3.幫助他人認識自己(如果允許開放閱讀)
4.允許人類或是心理學家研究網路世代大眾的自傳資料,方便建立人物側寫Profile,並利用數位化的資料研究各種人類關心的事物,如人際關係、性格剖析、網路使用習慣等研究。

受惠者與原因
    受惠者:所有喜愛用數位工具記錄人生的使用者。
    原因:片段的數位資料將被整合拼湊在一起,幫助你重新檢視你的人生。

採取步驟
1.以Google作為基礎來開發”Google Auto-Biography”平台,來串聯整理單一帳號在Picasa、Blogger、Youtube、Gmail、Health、Calendar、Maps等地方的資訊。
2.將系統設計成能以不同索引方式與視覺化方式來排序檢視自傳資料,如:依時間軸檢視、以地圖檢視等等
3.系統設計時加入人際網絡的設計,個人可以以自己為中心,將其他帳號與自己的關係進行定義。

理想成果與如何衡量
    理想成果:網路世代的自我覺醒,由於數位化”證據”的存在,這群長時間使用數位化工具使用網路的族群,開始認知到:我思故我在、凡走過必留痕跡這件事的非凡意義,激勵許多人重新認識自己,並且進一步思考自己在這個世界與這個世代裡的定位。
    衡量指標:使用自傳系統的人數、自傳網絡的發展廣度、自傳系統的便利性。

沒有留言: